康复信息研究部

警惕儿童药源性聋哑

作者:王采喜 发布时间:2016-10-11
浏览次数:

  保健与生活(合肥)(王采喜) 我国每年有听力残疾人1770多万,近年来由于工业污染、交通噪声、滥用耳毒性药物等原因,耳聋病人仍在以每年2-4万的速度递增。尤其令人忧虑的是,6岁以下的聋儿已达到80万,他们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拥有的却是无声的孤独的世界。我们呼吁社会关注他们,为他们奉献一点爱。

  调查表明,我国6岁以下的聋儿有80万之多,为五类残疾人之首,且新发生的聋儿仍以每年2万至4万的速度递增。人口素质下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遗憾的是,这个问题一直没能引起医学界的重视。更有人认为,现在正常人都关心不过来,哪有时间去管聋哑人?加之聋儿康复需要时间长,功夫大、见效慢、经济效益低,医生们也觉得不如做手术来的时间快、收益大。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觉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414医院听力康复中心主任徐廷贵指出,各种原因尤其是滥用抗生素引起的中毒性耳聋,目前还没特殊疗法。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3部分组成,具有听觉和平衡功能。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由它们收集、传送声波经鼓膜振动传到中耳。中耳3块听小骨构成的听骨链将声音放大并将声波变为机械运动传到内耳。内耳构造精细,管道回旋弯曲,又有迷路之称,分为半规管和前庭、耳蜗,主要维持身体平衡;耳蜗内有很多感受声音的听毛细胞,这是听觉的***主要部位,它进一步将声波的机械运动转变成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到达大脑的听中枢,使人听到声音。耳毒性药物之所以能引起耳聋,主要是由于它能直接损害耳蜗的听毛细胞使之退变,不能再生,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如早期发现(1年以内)并采取有效疗法,可能会提高部分听力,时间一长(超过1年),坏死的听毛细胞目前还没有办法再生。

  有关部门对南京市聋哑学校220名在校学生致聋原因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先天性因素主要是母亲在孕期患病毒性疾病,如怀孕期间患风疹、腮腺炎、流感等,此外有用药不当、分娩过程中产伤、缺氧;少部分是父母近亲结婚和遗传。后先性因素常见于一些传染病,如流脑、脑炎、腮腺炎、麻疹等引起的后遗症。目前占聋儿致聋因素比例***的是滥用耳毒性药物,据统计有近70%的聋儿因医务人员滥用耳聋性抗生素所致。***主要的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时小儿感冒发热咳嗽,基层医疗单位医生为图方便,动不动就用庆大霉素,链霉素,因为这些药不用做皮试,再就是一些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欠缺,对这些药物的耳毒性认识不足,不按照儿童用药剂量用药,剂量过大,疗效过长,不注意观察患儿的变化,有关专家发现,耳毒药可通过胎盘、乳汁影响胎儿和乳儿,母亲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不当也可造成胎儿、乳儿耳聋,此外,易引起耳聋的药物还有卡那霉素、新霉素、洁霉素、小诺霉素等;还有利尿药,如利尿酸、速尿;抗疟药,如氢奎、奎宁等。调查中发现80%的聋耳有残余听力,这些聋耳的智力发育和发音器官均正常,他们之所以不能说话,只因为感受不到外界的声音,无法接受和模仿语言,只能看到别人的口型和手势模仿一些简单的话语,既听不到别人是怎样说的,也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时间久了,便丧失了说话的能力,这就是“十聋九哑”的真正原因。

  如何来观察儿童听力是否正常呢?听力正常的6个月以下婴儿听到发出的声响会眨眼、啼哭、身体颤动、瞳孔放大;6个月以上的婴儿听到声音会转头寻找音源;1周岁孩子可以按语言要求做些简单动作,此时如对声音仍无反应则要引起注意,到医院做电测听检查。专家指出,由外耳、中耳病引起的传导性耳聋一般通过药物、手术治疗,可提高听力;感音神经性耳聋目前应用血管扩张药、神经营养药配合高压氧治疗。然而家长往往是发现孩子不会说话才带到医院去检查,此时孩子已有2-3岁了,所以治疗起来没有什么特殊方法和良好效果。专家提醒家长可通过以下方法预防中毒性耳聋:一是小儿慎用耳毒性药物,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时间和疗程,对家族中有中毒性耳聋病史的,孩子绝不能再用此类药物;二是母亲孕期、哺乳期慎用药;三是避免同时应用几种耳毒性药物,外用药也应注意。

  目前国内外对儿童中毒性耳聋做到“聋而不哑”的惟一有效治疗措施就是配戴助听器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聋儿康复的“三早”原则就是早发现,及早测检听力,了解听力情况;早配戴助听器;早训练,聋儿语言训练的***时机是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