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信息研究部

教育普及与科技化 使盲人走入白领

来源:参考消息(京) 发布时间:2003-09-27
浏览次数:

  参考消息(京) 残障人士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老生常谈的课题,家有视障儿,父母***的忧虑是一旦他们百年归老后,孩子如何是好?

  在马来西亚,许多人对于盲人可以从事的行业,往往只是联想到按摩或是电话接线员,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及科技的发达,盲人走入白领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接受高等教育,是协助盲人走入白领的***途径之一,基于生理上的缺陷,盲人难以从事劳力工作,所以能够靠脑力工作,对失明的学生来说,无疑多了一条出路,使他们可以独立找生活,不需依靠社会或是福利团体援助。

  尽管如此,社会对于失明人士的工作能力仍心有疑虑,这也是导致许多视障大专生毕业后,无法学以致用,只能从事电话接线员或是按摩业的原因。

  设盲人专业援助中心

  马来西亚盲人公会执行员朱兆章说,为了加强社会人士对盲人工作能力的信心,该会设立了盲人专业援助中心,致力鼓励企业界雇用失明大专生。

  除了企业界,该中心也为失明及普通老师提供培训,教导他们使用先进器材教学,与时并进,加强公众人士对他们教学能力的信心,此外,中心也提供空间,让盲人老师齐聚一起,集思广义,探讨如何提供更佳的教学手法,加强学习技巧。

  在推荐的过程中,援助中心主要是向外界展示盲人的工作能力、范围,鼓励企业界聘请失明人士。

  曾有一名在财政部工作的女职员,因为眼睛患疾突然失明, 她的上司由于不了解她能够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所以只好让她当个打字员。

  “过后我们特地向她的上司说明她的工作能力,及可以胜任的工作,***后她被派往职员所开设的托儿所工作,并让她担任经理一职。”

  信心,也是促成面试过关的重要因素,因此,为盲人进行心理建设很重要,有鉴于此,中心也为失明人士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协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认识职场所需,及可以胜任的工作。

  如果说教育丰富了盲人的知识,电脑科技的发达则造福了盲人,一种可以解读视窗及各种电脑符号的声音系统,让盲人可以靠这种科技做为他们的“眼睛”,灵活的处理事务。

  朱兆章强调,掌握电脑知识对盲人来说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求生技能,除了可以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也增加他们的求职本钱。会说话的电脑,让他们可以如常人一样使用电脑处理文案或撷取网上资讯。

  操作盲人电脑挥洒自如

  朱兆章受访时,当场示范盲人电脑是如何操作,当滑鼠一停留在电脑符号上,就有声音发出是在那一个位置上,靠着这个系统,让他们可以挥洒自如的使用电脑工作。

  他指出,有了这个系统,盲人如就可以如常人般“阅读”,解决了点字书不足的问题。

  他说,失明人士可向援助中心要求需要哪一类的电脑培训课程,他本身可以负责教导、或是聘请专业老师教导。

  视障者掌握基础职场技巧固然重要,但是职场百态,要游走自如,只有设法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他坦言,许多视障者往往会自己设限,只是生活在盲人的世界,或是过于依赖福利团体的援助,这将会导致他们缺乏走进社会的勇气及能力。

  “失明人士如果没有设法融入社会,就会与社会脱节,如此一来,他们无法与人沟通,在面试时也可能会没有信心应对,结果无法在社会上觅得一职。”

  他鼓励失明人士不要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尽量参与一般的社交活动,学习让自己的生活与常人无异。

  朱兆章强调,视障者其实拥有很多的就业机会,本地就有许多盲人成功的例子,他们从事的行业甚广,有电话接线员、按摩师、讲师、法律顾问、音乐工程师、培训员,其中一名失明人士甚至是某间学院的总执行长。

  朱兆章本身也是成功的例子,他在企业界工作 将近16年,并升至行政经理,直到去年才离开企业界,加入马来西亚盲人公会。

  他也披露,援助中心的前身为盲人专业事务中心(Blind Professional Affairs Center),在这之前,中心所扮演的角色是被动的,只在办事处为盲人提供服务,改了名称后,中心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极力向企业界推荐征聘失明者。

  教育视障儿童 不需特别方法

  现代父母往往视教育孩子为一项艰辛的任务,甚至比平时在职场上打拼还来得辛苦,抚育正常孩子已经让父母头疼不已,要教育 视障儿童,父母更是觉得无从下手。

  朱兆章认为,抚育视障儿,并不需要什么特别方法,只要是以扶养普通孩童的方式便已足够。

  他说,把视障小孩当正常小孩一样来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建设,有助于消弭小孩对参与正常人生活的恐惧感,加强他们走进正常人世界的信心。

  他强调,尽早让盲人学习融入正常人的社会尤为重要,这将有助于让他们日后能够独立生活,无需依靠福利团体的援助。

  尽管当地缺乏福利团体以协助父母教育视障儿,但他并不鼓励将孩子交由福利机构去教育,因为这样可能会造成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疏离。

  他说,现代的父母,往往只会给予孩子物质享受,却忽略拿出时间陪伴孩子。“太过依赖福利团体的援助,反而造成父母失去了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许多时候父母将孩子送到特殊学校后,往往只是偶而才去探望他们,如此一来,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怎么会好呢?”(马亚西亚《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