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骨质疏松有了“替身” 骨保护素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建立
健康报 (记者 王雪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王铸钢等***近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杂志发表论文,报告他们在国内首次成功建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骨保护素(OPG)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我国自此拥有了能够“代人受过”、可以传代的用于探索人类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筛选抗骨质疏松症新药和新疗法等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实际上是成骨过程和破骨过程的平衡失调所致。骨保护素(OPG)则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抑制破骨细胞生成的蛋白质,具有潜在的抗骨质疏松作用。
由王铸钢领衔的课题组利用小鼠胚胎干细胞基因同源重组技术,将小鼠OPG基因定点剔除,造成小鼠骨保护素缺失,成功建立了OPG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表明,OPG基因敲除小鼠发育正常,并能够正常繁育。检测发现,骨保护素缺失小鼠胫骨骨密度与正常小鼠相比,
下降了27%,其他如骨矿、骨生物力学以及骨形态计量学等检测均表明,骨保护素缺失小鼠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减低,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增加,骨转换率加快,完全符合人类老年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组织病理特征。
据介绍,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与转基因小鼠模型同属遗传工程小鼠模型,在过去10年是一些重大发现不可或缺的基础,被认为是将人类基因的序列信息如实转化成功能信息的“转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