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宣讲活动

发布时间:2019-07-25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为了强化守初心、担使命的责任教育,7月25日下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宣讲活动,邀请退休老院长吴弦光、全国三八红旗手郭薇讲述自己与康复事业发展的故事,回顾建院、建科的初心,勇担推动康复事业发展的使命。下面,摘选退休老院长吴弦光的宣讲内容,供大家学习。

1.jpg

我与康复中心的故事

吴弦光

  今天,我是带着忐忑的心情走上这个讲台的。22年前,我代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向北京市卫生局医院评审委员会“三甲”医院的资格评审委员们汇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三甲资格”评审的主题演讲。两周前,当我接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宣讲任务时,心里是感到惊讶和有些不安的。我已经从退居二线到退休整整20年了!冬梅同志约我谈话,给了很多的鼓励。我想,作为一名老党员在这场至关重大的主题教育中也必须要做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今天,我是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向党委和同志们做主题教育的思想汇报。在场的同志们都是我的“评委”,与评“三甲”不同的是,今天的评委老师们不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而是一刹齐的年青面孔,大家的评审标准也应该是更高的。现在,我从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谈谈自己对“主题教育”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我们进入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对全党同志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实施了诸多的重大举措,从过“三关”,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到加大“反腐的力度”,这些重大决策、举措的实施,挽救了我们的党、挽救了军队,也决定了中国坚定不移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命运。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总书记再次告诫全党同志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全党、全国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面对“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复杂的国内环境,我们是一个拥有近9000万党员和14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已经建党98周年,建国70周年,中国共产党也已经执政70周年。

  在这样的环境和形势下,我们的党如何能够永葆革命的青春,带领近14亿人民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不断的前进,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

  然而,面对现实,我们也看到确实有一定数量的同志,他们淡漠了初心,忘却了使命,背叛了党旗下的庄严誓言。以权谋私,是自己的要拿,不该拿的也要,与群众争利,不思进取,腐败堕落,完全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和做人的品格,甚而触犯了国家法律的红线,沦为不耻的历史罪人。

  因此,当前开展的继承先辈革命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重大战略部署,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关乎到我们子孙万代健康成长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刚才看到在今天的会议安排中,马上还有一批年青的新任中层领导同志有一个就职的宣誓仪式,我也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祝贺!同时也想对他们说两句诚恳的话,“一要不忘誓言,二要慎用党和广大群众赋予的权力”。我年青时听过陈毅老帅的报告,他循循教导我们,“你们年轻人要慎用手中的权力啊!”

2.jpg

  二、回顾“中康”的创业历程

  结合主题教育,回顾“中康”建设发展的历程,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继续前行也是有意义的。

  80年代初,现代康复的新理念刚刚引入我国,“中康”的建设可以说是填补了我国在残疾康复领域的空白。我们把“中康”办成了“展示我国残疾康复事业发展的窗口、架起了与国际同行交流的桥梁、作为人才培养和面向全国输送人才的基地”,实现了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待,这也是我们的初衷。

3.jpg

邓朴方陪同方心让先生与“中康”早期建设者在一起

  从筹建、落成到发展,“中康”已经历了三十六个年头,其过程也是历经坎坷,克服重重困难,才建设发展到今天的。我想到我们创业的艰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工作劳累、生活相对艰苦,不少同志积劳成疾,先后有不少同志已离我们而故去。我记得,开院后首先住进来的患者是王菊人同志。他是首钢支援我们规划设计的总工程师。筹建过程中,他已被确诊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可他一直拖着病体,不管是发烧还是疼痛,他都强忍着、坚持着。那时,我们是只有上班的钟点,而没有下班的时间。医院落成后,他是第一个住进了自己亲手规划设计的病房。另一位是第一任外事处处长周延珍老大姐,她从驻英使馆回国后立即调入到“中康”筹备处。上班期间,经常腹痛,没有时间上医院去看病、检查,常常是自己吃点药也就挺过去了,一直坚持着从不休息,开院时再检查已是胰腺癌晚期。他们二位是最先离开我们的。之后,又有5位中心领导先后去世,他们是李森、石广、缪鸿石、吴金章和邢肇诩诸同志。从筹建到建设再到发展,“中康”已有30多位同志因病先后离我们而去,他们当中有的还不满30岁。

  我想在这里,借此机会再次向这些为“中康”建设做出卓越贡献但已经离我们而故去的同志,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带着深深的怀念之情并寄托不能忘却的哀思。

4.jpg

  时任“中康”副主任缪鸿石向加拿大渥太华市政府代表团介绍“中康”规划

  “中康”是我国第一所大型的“康复医疗和综合全面康复机构”,它的筹建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同时也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在国内我们没有先例可依,没有经验可循,只能自己摸索加上从国外取经。

  筹建初期,工作环境和条件比较艰苦,吃饭自己带,一个煤气罐大家轮流煮挂面,那时连方便面在国内都是罕见的。

  1985年底,我们从租用的光华路小学搬到了马家堡的临时工棚,每月一次的职工大会,遍布在北京各处的同志不用通知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马家堡。大部分是自己骑车来,一部分同志乘车也只能到“四路通”。我们跟公交公司商量能否通车到马家堡,他们的答复是要我们把规划中的一号楼底留给他们做公交停车场,2号楼建成后三分之一分给公交公司。这样的条件,我们当然不会答应。有时是下雨天开大会,工棚坐不下,同志们就站在工棚的屋檐下,没有一个人有一句怨言,个个还兴致勃勃,大家都在关注筹建工程的每一步进展,看到楼层在一天天增高,环境在不断的变样,个个都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

5.jpg

初具规模的“中康”大楼

  我们预定1988年10月28日正式剪彩开业,连常驻北京的日本专家也连连摇头。到了9月份,连我们大家现在就座的这个报告厅的座椅都尚未安装完毕。很多大型设备也没到位,电梯尚未安装调试。怎么办?手抬、肩扛,连年已花甲的教授也不例外,眼见距落成典礼不到一个月了,院内、周边都还是一片光秃秃,不知道是谁突然冒出一句,咱们撒上麦种试试吧!也真是老天有眼,撒种后连下了两场及时雨,不到3周,空旷的地上竟是一片嫩绿,秋风一吹如同一层绿色的波浪,剪彩仪式那天,到会的客人、嘉宾和外宾无不个个称奇。

6.jpg

1988年10月28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中康”落成典礼

  开院的初期,我们也面临诸多的困难。记得是1990年初冬的一个傍晚,大约6点左右,罗干同志来访,说一位老干部给李鹏总理写了信,反映“中康”有不少困难需要上面解决,他受李鹏同志的委托来看看。我可是喜出望外,咱们中心的“命”怎么这么好。我说,“一是粗细粮的搭配,二是公交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无法解决的”。罗干同志说:“还有吗?”我说:“别的不说了,不能给领导添麻烦了。”不到一周,连我们的职工食堂都是细粮了,不到两周公交开到我们中心的大门口了。

  试运行的最初几年,在当时,咱们这个行业还是新生事物,各部门都异常繁忙,我们很多专业尚不被相关部门认可;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科室之间需要磨合。我最担心的是医疗质量,担心差错和事故。晚上睡觉我是一边放内线电话,一边搁外线电话,急诊有问题要直接找我,夜间有病人死了也找我。我们当时没有太平间啊!我只能给友谊医院总值班直接打电话,他们说:“你怎么尽给友谊找麻烦啊!”我说:“闺女有难事不找娘家找谁呀?”

  1997年三级医院评审也是一道坎。中心党委给医院立了“军令状”,必须拿下“三甲”。医务处、护理部的同志出于好心,先悄悄找到个别评审委员来帮我们预审,提点意见和建议,帮我们改进。这一看不得了,说你们哪像个“三甲”啊?人家医院的急诊都建成急诊科了,你们的急诊室才多少平米啊?手术室洗澡间还有木头门不怕成细菌的培养基?评“三甲”可是一票否决制度,听到这些言语,我的头简直要炸了。院务会上,我对院办、医务处、护理部的同志下了道“死令”,你们再去找评委来预查,不管是一个、两个还是三个,我都要亲自先接待,不管多忙都要把我拽出来,我要先给他们讲讲什么叫康复,它有何特点,与单纯的临床医疗有啥区别,然后按照我给指定的路线、顺序,必须先看那几个部门,然后再让他们自选科室。这些评委老师们看了以后非常惊讶,“原来咱们中国还有这样的医疗机构啊!这哪里是在评你们!是你们给我们上了一课啊!”结果呢?在当年7月2至3日两天的总评审后,评委们给我们评了个95分的高分,顺利通过了考核。这期间,全院、全中心员工是全身心的投入奋战,病房、办公室、F段大楼,在3个月的时间内几乎是整夜通明、挑灯夜战。那时的天气也是特别的炎热。不少同志都是通宵达旦、汗流浃背的干哪。

7.jpg

  “中康”的员工有全心全意为残疾患者服务的胸怀,“博爱”的白衣战士们始终向残疾人播撒着发自内心的爱。我们坚守着“首诊”负责制这条不可逾越的线。“博爱”人知道,一个人残疾对他自己和对他的家庭意味着什么。记得有一位颈髓水平损伤的农民被一家“三甲”医院推给了我们,家属身上只剩了几十块钱,是我们毫不犹豫地收下了他。经过精心诊治,最后回到了家,重新干起了农活,是“博爱”挽救了一个农民的家!

  在座不少的同志可能还记得22年前在四川发生的“唐胜利事件”。一位十八九岁的姑娘唐胜利被逼跳楼造成腰椎脊髓损伤,是我们“博爱”人义无反顾地献出爱心,免费为她做了精心的康复治疗。出院前,日本专家问,“还需要提供什么帮助”。我说,“希望为她提供一台缝纫机”。最后,她回到了家,组织起身患残疾的姐妹们办起了缝纫组,走上了“自立、自强”之路。她在博爱医院的整个康复过程,被首都的各大报社,包括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妇女报、北京日报等等,甚至是china daily都做了连续报道,而且均是在头版,有的还是头条,大部分都是以“首都白衣天使献爱心”为主题。英国的BBC、美国的CNN、日本的媒体也都做了报道。“中康”“博爱”名副其实,不仅给自己争了光,也给中国残联添了彩。时任中国残联理事长郭建模同志亲自给我打电话说:“你们干得太棒了!”没想到的是,“中康”的爱心不仅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褒奖,还意外地获得了丰硕的回报,我们的爱心让全国都知道了北京有个“中康”、首都有个“博爱”。在这之前,我们给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提供一个免费治疗床位,尚且住不满患者,经过“唐胜利事件后”整个大改观。病房不但天天满员,甚至达到住院需预约排队的程度,“中康”的经济效益也是翻番地涨。真是爱心有好报!

  当然,这种丰硕的回报是靠“中康”全体员工的努力奋斗而来的,我们还需要努力,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8.jpg

  三、对照“初心”和“使命”找差距

  我常在想,在自己的余生还有点余热的时候,还能为“中康”为残疾人康复事业做点什么。

9.jpg

筹建时期,时任院长吴弦光在查房

  同志们,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变革的新时代。我们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建设,“中康”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个大好的机遇。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很多,有不少是我们这老一代所没有遇见过的,但是俗话说:“问题再大总没有我们的聪明智慧大,困难再多总没有大家的办法多。”

  我完全相信,“中康”的近2000名员工,在以吴书记为“班长”的新一届党委领导之下,群策群力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康”更美好的未来,为中国残疾康复事业做出更辉煌的贡献。

  我在此也向党委和同志们表态:我是一个有54年党龄的党员,退出工作岗位也已整整20年,但是共产党员的“岗”是不能退的,“初心”是不能忘的,共产党员的“使命”是不能丢的。

  我喜欢看中央台的“面对面”节目,它给人们展示的总是“正能量”,近一段时间播放了央视记者探访的三位老前辈:

  李桓英教授,98岁,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所的研究员专门研究麻风病的。她也是我的老师,95岁入党,她还要干到100岁。80岁还要亲自到偏远山区的“麻风村”探访,为消灭中国的麻风病做出杰出贡献,获得联合国(UN)的大奖。

  吴孟超教授,94岁,二军大长征医院教授、肝胆外科专家,我国肝脏移植的奠基人,现在还上手术台工作。

  袁隆平研究员,90岁,世界最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他的愿望是要在我国1000万亩/年、十年达到1亿亩,300kg/亩。他说,不仅要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为了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奋斗。

  这些老前辈,他们都还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承担着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践行着习主席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战略构想。与这些老前辈和奋战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英模(不少同志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相比,我感觉自己的微不足道。但他们是我的楷模和榜样,我愿用自己的余生尚存的一点余热继续为“中康”的建设发展做点事。

  谢谢大家!

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