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预防研究部

残疾预防,绝不仅仅是残疾人的事

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21-10-09
浏览次数:

  央广网北京8月25日消息(记者王晶)每年的8月25日为全国残疾预防日,自国务院于2017年6月24日设立起,至今已有五个年头。

  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而国民的残疾预防意识也在逐步提高。眼见的变化是,每年残疾预防的宣传活动,健全人参与的比例逐步提升,每年的主题也在层层递进。除了残联之外,应急、卫生等部门也逐步加入助力。

  残疾预防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随着三孩政策出台、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今年,中国残联更是鲜明提出“加强残疾预防 促进全民健康”的主题。“残疾预防是紧迫且必须的,也绝不仅仅是残疾人的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秘书长侯平于近日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作出如上表述。

2.jpg

  2020年8月25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康复医院,康复治疗师在作业治疗室指导自闭症孩子有目的地进行作业活动,使其尽可能地恢复日常生活、学习能力,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资料图 来自:CFP)

  紧迫

  最佳康复期就是早期康复

  央广网:多年从事残疾人工作 对残疾预防哪方面最“揪心”?

  侯平:我们要摒弃以前先“致病”后“治病”的老套路,儿童生长发育期,所有家长都要注意,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导致的残疾居高不下。

  对于残疾儿童尤其0~6岁的儿童,越早发现越早干预,康复效果就越好,这个年龄段的康复又被称为抢救性康复。

  早期康复是在症状刚刚出现或早期明确诊断时就要开始治疗。比如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在全世界发生率呈现增高趋势,预防康复难度很大,康复就需要及早介入,改善状况,补偿功能,克服或减轻障碍程度。程度严重的自闭症孩子,3岁之前开始干预更理想。

  不过,很多轻度自闭症患者可能7、8岁才被诊断,但有的孩子1岁之前就被诊断出来了。所以,只要发现了症状,就可以开始干预。

  央广网:在医疗技术持续提升的当下 致残的关键原因有哪些?

  侯平:在健全人看来,可能觉得身边的残疾人很少,但实际上,我国每16人中就有1名残疾人,且每年新增残疾人约200万。另外,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由于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意外伤害、出生缺陷等因素,每年还有大量新增的残疾人。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人中先天性因素致残占9.57%,后天获得性因素致残占74.67%,且为主因。而且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道路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的致残风险增加。

  残疾是无法完全消除的,残疾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痛苦和各方面压力,“十四五”时期,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慢性疾病、意外伤害等致残因素影响,残疾仍会多发高发。

  央广网:我们必须认识到残疾无法永远消除 如何理性看待?

  侯平:残疾预防是指针对常见的致残原因,如遗传、发育、外伤、疾病、环境、行为等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预防或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限制或逆转由伤病而引起的残疾,并在残疾发生后防止残疾转变成为残障。

  我国现8500多万残疾人、2.6亿老年人(含44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3亿慢性病人需要康复服务。

  不过,必须要引起所有人关注的是,通过系统的康复服务,可以减轻残疾程度,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首先,要针对致残原因,采取措施,防止导致残疾的损伤、疾病、发育缺陷的发生,从源头防控;其次,在损伤或疾病发生后,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以减少残疾发生。

  最后,一旦出现残疾,要在最佳康复期介入康复,这个最佳康复期就是早期康复。

  必要

  自闭症需社会给予足够关注

  央广网:根据多年的经验 目前哪几类疾病亟需关注?

  侯平:还是要再谈谈儿童预防,我国有0~6岁各类残疾儿童167.8万人。儿童期是康复的黄金时期,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多数残疾儿童能显著改善功能,为其未来的正常生活以及就学、就业创造条件。

  目前,在各类残疾儿童中,患有孤独症(又称自闭症)的孩子越来越多,是儿童发育障碍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且逐年上升,增长很快。但由于孤独症的病因尚无定论,也没有理想的药物进行治疗,主要依靠早期干预,即及时提供康复教育训练,这项服务需要社会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央广网:三孩政策到来 残疾是否存在高发“隐患”?

  侯平:我反复强调,残疾风险伴随每个人的全生命周期,预防残疾需要从生命源头做起。

  据测算,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在40~60‰,每年有80~120万缺陷患儿出生。随着我国全面实行三孩政策,35岁以上高龄孕产妇越来越多,高龄产妇也是高危产妇,由于机体处于下滑趋势,将面临更多的优生遗传问题,胎儿有出生缺陷风险加大。

  不过,采取适当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多数残疾的发生。比如,切记要做好孕产期的保健及出生缺陷的预防和筛查,这对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

  央广网:据您观察 这几年的残疾预防举措在释放哪些信号?

  侯平:从这5年来残疾预防日的主题演变,就能略窥一二:

  2017年,首个残疾预防日,主题为“推进残疾预防 建设健康中国”;

  2018年,第二次全国残疾预防日,主题为“残疾预防 从我做起”;

  2019年,第三次全国残疾预防日,主题为“预防残疾 从生命源头做起”;

  2020年,第四次全国残疾预防日,主题为“残疾预防 从儿童早期干预做起”。

  因此,逐步增强全民残疾预防意识,是趋势,意义重大。不过,我国残疾预防公共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公众参与能力仍待提高。

  不足

  亟需专业康复人才

  央广网:结合痛点 目前残疾预防工作在哪方面要加大力度?

  侯平:残疾不怕,只要实现了康复,残疾人一样能过上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推动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这是未来康复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比如,渐冻人的康复服务发展空间很大,仍需要进一步加强。要为渐冻人适配辅助器具,尤其是重症渐冻人,要加大适配补贴力度。

  另外,为渐冻人家庭提供无障碍改造服务,并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其中,较为关键的是,还要培训康复护理人员,掌握专业化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提升康复护理水平。总体上看,我国康复专业人才匮乏,康复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与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央广网:从业多年 希望残疾预防有一天达到何种状态?

  侯平:每一个人都能提升自我防护能力,远离致残风险。

  残疾预防不是一个人的事,各个部门都要参与进来,要做到人人有责。

  转自:央广网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066411092798402&wfr=spider&for=pc